如何“升級”:
西柏坡礦山升級改造項目原身為開采中的采石場,經過20年的開挖,形成80畝臺階狀的礦坑,礦坑深度40m,石料資源可供3-5年的持續開挖,最終形成60m的沉降面,蔚為壯觀。項目西北環山,東南與一級水源地崗南水庫相鄰,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結合上位規劃及項目周邊產業及旅游現狀,將項目定位為工業旅游,用山水游結合采石工業,做到另辟蹊徑,為整個西柏坡礦業轉型樹立典范。目標打造4A級工業旅游全國示范區,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以創意、體驗、石文化、生態為支撐。引導礦業經濟轉型,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集游覽觀賞、科學考察、生態觀光、休閑探險、文化體驗于一體。
規劃設計中一以貫之全周期復合、綠色景觀式開采的概念,避免傳統盲目粗放式,先破壞再修復的開采。而將開采工藝作為必要的造型手段,統籌考慮礦山的開采、建設。
礦山現狀:
礦山現狀功能分區分為林地區、生活辦公區、生產流程區、生產輔助區四個部分。其中林地區為礦山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生活辦公區包括辦公、變電、食堂、澡堂等功能設施,極為簡陋亦無保存價值;生產流程區包括機械開采、開料等生產流程,礦坑深度30m,開采完成后垂直面將有50M;生產輔助區內設有儲石區、污水處理池等。礦山采礦流程主要分為石材開采、石材儲存、石材輸出三個部分。
三個區域,三種開發強度:
對項目生態多樣性、水、土與綠地、固廢處置、噪音、氣體六個方面進行本底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將場地分為3個生態區域。采取不同的生態策略,實行不同的生態措施。
生態措施
針對六個方面提出具體可操作的生態措施。這些生態措施將交叉的使用在各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