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冰峰 共享未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重點實驗室集群項目
綠意冰峰 區域整合
本項目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以“綠意·冰峰”為主題,“綠意”代表了深圳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冰峰”寓意了典型的哈爾濱冰雪氣質,以及哈工大教學科研水平的勇攀高峰。兩個主題充分代表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園氣質與深圳本地特色的融合。
中國工程院崔愷院士指導集群項目整體規劃,綜合分析與周邊區域整體空間關系,提出“因山就勢、區域圍合、綠脈共長”的總體理念。
因山就勢
底層裙房以層層退臺形式融于山體,同時將山體生態緩慢引入建筑內院,身臨其境的感知原有生態景觀。南北規律疊排形成的景觀通廊,使人在工作學習之余,可最大化觀賞西側生態景觀。
區域圍合
規格嚴格的實驗室托舉在裙房上層,并依次南北規律疊排,同時起承南側高層實驗樓,承轉北側高層教學樓,既呼應了城市界面的標志性、連續性,又對山體生態形成聚合之勢。
綠脈生長
在功能布局上,將公共平臺及開放空間等設置在底層裙房,結合山體形成層層退臺,同時西面形體里出外進,藤蔓攀爬,并層層蔓延生長,將山體生態引入建筑,使建筑與場地南側原有山體景觀交融一體。
工藝先導、綠色生成
功能組成
項目共包含八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2個二級實驗室。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
·可調諧(氣體)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特種環境負荷材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空間信息網絡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網絡空間安全重點實驗室
·城市工程安全重點實驗
工藝先導下的綠色生成
以打造科技實驗室、共享實驗室、綠色實驗室為基本點,以打造“面向未來的實驗室集群”為目標,利用八個重點實驗室集群效應,形成布局完善、技術先進、運作高效、支撐有力、交叉互促、協同催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在八大實驗平臺實驗工藝特性及需求前提下,根據地域環境的風、光、熱、景等綠色特質,規避設不利環境因素,進行布局理性生成。
立體化城市生態系統
通過景觀及開放空間由下而上蔓延,形成立體化生態系統,將綠意貫穿建筑內外,大幅提升公共及實驗科研環境。
·底層空間系統--結合場地南高北低豎向條件,北側B1層整體可直接對外打開、統籌各系統入口流線,延續山體多維景觀系統,形成B1、1F、2F底層立體架空共享聯系體系。
·空中共享層--結合南北聯通的空中連橋,整合公共配套功能,形成集中布局,靈活共享,互通互達的空中共享層,在
科研學習之余,提供便利舒適的共享空間。
綠色單元式裝配建造
建筑外立面采用單元式幕墻一體化裝配技術,同時整合圍護、保溫、裝飾、遮陽、通風、美觀、實驗功能等多種內容,既可大幅度提升建造效率,改善施工環境。也可更好的提高節能效率。
創新實踐 設計主導
項目特殊性
復雜的實驗室需求為集群的設計建造帶來了極高的要求。大型、重型機械設備的布置,仿真實驗室極高的環境要求,以及一系列工藝的特殊性需求使設計及其實現較為復雜。
為了滿足實驗室工藝,項目增設工藝純水系統、工藝冷卻循環水系統、工藝廢水處理系統、工藝集中供氣系統、工藝廢氣處理系統、UPS供電系統、反力墻及反力地板、工藝冷庫、智慧實驗室系統等一系列專項系統。
創新實踐:設計主導的全過程工程咨詢
如何平衡功能設計、復雜工藝、工期進度等要求是項目面臨的極大挑戰,項目組秉持“精細化管理”等理念,創新建設管理模式,采用“設計主導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
設計主導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在國際通行的“建筑師負責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實踐,對傳統建管模式進行優化,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建管模式人手不足、建設各階段割裂、工程決策技術支撐不足等影響建筑品質的關鍵問題。
項目采用全專業正向BIM設計,作為精細化設計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可視化、溝通、三維協同、設計優化與質量管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BIM技術從方案到施工圖設計的全過程管理與應用。
本項目是深圳市、深圳市建筑工務署首次采用“設計主導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建管模式,該模式創新充分發揮設計的技術優勢,依托其在設計階段的關鍵地位,對項目的投資管理、進度管理進行了有效優化,對項目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進行了充分思考,形成了“質量、安全、進度、投資+品質”的“4+1”管控目標協調并進的項目建設格局。